◎文笔塔 ▏清风文笔(半溪梨花半溪雪)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风催促,趋身半溪。
半溪是桐林镇的一处村庄。从镇政府往北沿通村水泥公路盘旋而上,目之所极,忽而峰回路转,忽而坦途宽广,沿途许许多多弯弯的月亮田和许许多多不规则的沙砾土,以及郁郁葱葱的小山峰,让人目不暇接,真是一路风景,一路惊喜。
约莫四五公里路程,我们来到半山腰上,半溪中心村就在眼前,宽阔的文化活动广场张灯结彩,甚是热闹。一幅“半溪村第二届赏花文化旅游节”标语十分醒目,广场周围挂满了摄影家的精美作品。文化长廊内座无虚席。
下了车,半溪村民热情招呼,正听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衮政豪在为半溪村第二届梨花文化旅游节致辞,村民和嘉宾们捧起双手在热烈鼓掌,大家沉浸在浓浓的氛围之中,也在默默地祈祷梨香满园。
在文化长廊内,县文联主席陈永忠在年会上着重介绍了本届年会在半溪召开的重大意义和创新,还部署了“梨花创作年”活动。身处梨花盛景,独特的年会形式,使文联会员和嘉宾异常兴奋,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争先恐后,振振欲言。一席一席的精彩演讲,令我十分崇敬和钦佩。
稍候,我独自窜进寨内,想寻求一些关于半溪梨花故事。在靠山寨边遇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热情地招呼我,虽然腿脚不灵便,抢着要进屋内为我倒水,一阵暖流袭上心头。我与老人聊起了半溪的人和事。
老人姓吴,他说:“其实半溪之前叫麻粟山,开山始祖有“三山”,分别叫陈玉山、张玉山、肖玉山,多是四川人因为逃荒而来,最早约莫一百年左右。如今已成为四五十户的村寨,有张姓、陈姓、肖姓、吴姓、王姓、谢姓、杨姓等十多姓氏杂居,来自四面八方。”“半溪村人非常团结,也很有发展眼光。为了使村民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早些年村两委组织村民利用山地资源发展金秋梨,种植金秋梨面积1100亩,成为该村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已远近闻名。自2016年4月举办第一届梨花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学习观光旅游。”
听说,梨熟时节也招徕许多商贾云集,大有传承“桐林”名称由来的理念,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半溪村”也就改称为名符其实的“梨花村”呢?
离开老吴家,我循着寨东北走,却见一条小溪,溪流潺潺,我十分好奇,试图找到源头,因村寨四面皆高山,不知溪水何来!我猜想,这可能是半溪得名的原因之一吧!可惜没有导游为我解答。
趁着兴致,我走进梨花园。一树一树梨花,宛如一个个白雪公主,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才知“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真谛。我用手抚摸梨花,一阵风吹来,花瓣随风飞来,在我脸上亲了一下,一股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瞬间又依依不舍飘向远方。忽听窃窃私语,原来是两只蜜蜂在与花蕊对话,我不忍打扰他们,悄悄走开了。行走在梨树间,穿行于梨花中,感觉心舒气洁,神清气爽。
难怪古人最爱梨花,唐朝还盛行为梨花“洗妆”,官民同俗。忽想到古人也常以梨赋诗,追思片刻,记起了元稹的“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李白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辛弃疾的“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不觉又想起《孔融让梨》《许衡不食梨》等“梨花”故事来,恍惑梨之博大。
梨园中,或三三两两,或五六成行的赏花人,有说有笑,有唱有跳,流连忘返,树树梨花也为赏花人的精彩表演笑弯了腰。
半溪村背是一条水泥路,全是梨花镶着边,直通向山坳,再连接到山背的梨园,蜿蜒三千来米,半溪人称之为幸福路。站在山坳上俯瞰半溪,俨然一个小盆地,周围五座大山就象开放的梨花花瓣,不大的村庄坐在花蕊上,如同梨花托起的梨花村。
忽然半空中飞翔着一条“小飞鱼”,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而停在房屋上,忽而驻足在梨花中。朋友惊问其因,原来半溪村赏花文化旅游节品牌已惊动了县电视台记者,他们正用飞行器在实地航拍,用清晰的画面和独特的视觉展示推介半溪。
花香等蜜采,这时仿佛听见晚风吟诵:无论平地与山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